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介绍
  • 深圳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电子与通信工程 时间:2016-07-15 点击:823
    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二级学科): 专业代码:085208   专业名称:电子与通信工程   学制:3年    所授学位:工程硕士 培养目标 掌握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技术知识,在一、两个研究方向上,能深入、系统地掌握其理论、方法,并了解本专业当前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DSP与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电路与系统、光纤通信、计算机与数据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网设计与管理、电子元器件、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领域从事管理、研究、设计运营、维修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学科方向 本专业立足于深圳庞大的电子产业及通信产业,结合深圳产业发展的发展现状,设置有图像处理与信息融合、智能优化多媒体技术、宽带通信及网络、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通信信息处理、新一代移动通信和现代无线通信网络与技术等7个研究方向,不仅十分广东省和深圳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已经在国内外学术和产业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形成一定的特色。 导师队伍 (重点) 现有导师33名,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2人,是一支职称结构合理、朝气蓬勃、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人才培养队伍,其中: 谢维信,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电子学会信号处理分会主任委员,国内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知名专家。 黄建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研究生与科研工作负责人,从事图像处理、信息融合、嵌入式系统方面研究,中国体现学会理事,获多项省部级奖励; 张基宏,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数字图像处理、编码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南粤教坛新秀”、“广东省千百十工程优秀人才”、“深圳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 等荣誉称号。 王晖,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传感器网络及应用等,主持各级项目十余项; 马君显,教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宽带通信与网络; 课程设置 本专业旨在培养与企业直接接轨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设置有现代通信技术、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学位课,还设置了通信DSP技术、嵌入式系统实践、通信与网络、密码学与网络安全、光纤通信等专业课程,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资源(重点) 本学科紧密结合国家需要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依托“ATR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研究室”、“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和深圳市重点实验室“现代通信与信息处理实验室”,下设多传感器组网系统实验室、集成电路及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射频实验室、红外雷达实验室、微波雷达实验室、太赫兹实验室、遥感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和图像与视频实验室、智能群计算实验室、光网络通信实验室、深圳市EDA技术中心、宽带通信与网络实验室等专题实验室,与ADI、TI、MOTOROLA、XILINX等电子技术行业的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的联合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现有仪器设备5400多台套,总值5000多万元。设备精良,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平台。并先后与康奈尔大学、密苏里大学、英国赫瑞瓦特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与深圳民德科技有限公司、大德激光技术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践基地协议。 奖助体系 (可选项) 信息工程学院优秀毕业生奖学金:每年评一次,范围为全部毕业研究生,比例为10%,奖学金2000元。 培养特色 (重点) 本专业旨在以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主导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 为社会输送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过程重视实践能力,在论文科学研究之余培养学生工具掌握、系统设计的能力,切实做到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无缝接轨。 就业方向 本学科依托深圳成熟的电子业与通信业产业链,就业前景光明,根据学生学校企业今年签订的三方协议,本专业的协议工资在国内名列前茅,就业率100%。除每年均有多人成功考上公务员及在深圳腾讯、甲骨文、中国电信、百度等知名高新科技企就业,部分学生考入本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或在国内知名院校继续进行博士深造。 以往生源情况(可选项) 本专业以往生源80%以上来自具有硕士招生资格的学校,其中30%来自211、985工程大学。 对报考者的要求 欢迎推免生,欢迎具有博士授权或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报考。
  • 深圳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社会工作(一级学科) 时间:2016-07-15 点击:248
    035200社会工作(一级学科):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伦理,掌握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熟悉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项目的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多类人群及不同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培养方向: 1.社会工作实务。主要培养能掌握社会工作基本理论、熟悉社会服务专业知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本土社会工作高级实务人才;或掌握专业督导方法与技术、具备丰富实务经验、善于解决复杂专业问题,能够带动社会工作服务人才成长、推动专业实务发展的社会工作督导人才。 2.社会政策。主要培养能掌握社会政策主要理论、熟悉社会工作法规和政策、运用社会政策分析方法的项目策划、评估和社会政策分析人才。 3.社会组织管理。主要培养能掌握社会组织基本理论、熟悉社会组织治理结构和运作特点的社会组织治理人才以及社会工作行政人才。 师资队伍:近年来,我校培养和引进了多名高学历、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还聘请了境内外知名社会工作机构负责人为专业督导和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实务能力与理论涵养并重的师资队伍。目前,专职老师19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专职教师中博士学位16人,硕士学位3人。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综合素质提高为核心。结合全国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MSW需修满36学分。其中核心课程包括社会工作理论、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工作伦理、高级社会工作实务、社会政策分析等;方向课程包括社会服务管理、社会工作评估、老年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等。 MSW教育拟实行“三层次”(专业理论教学)、“四模块”(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结构。“三层次”即学科基础课程教学、通识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四模块”为实验模块、实习与实训模块、论文模块、课外科研创新实践活动模块。 教学资源: 1.专用案例研讨室3间, 座位30人/间;研讨室3间,座位10人/间。 2.社会工作实验室总面积200平米。实验室主要包括社会舆情调查室、小组工作活动室、行为问题检测及矫正室、心理咨询与治疗室、感知觉统合实验室、网络测评实验室。从2006年至今,该实验室已完成近100个开放实验项目,获得了学校的多个奖项。        3.便捷校园网及WIFI、图书馆等。 奖助体系: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励制度和MSW学生评奖规则,设有由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毕业生构成的奖励体系。 培养特色: 根据深圳社会工作的实际需求,深圳大学MSW确立以“3A”为核心的教育理念,“3A”即能力培养(Ability)、态度熏陶(Attitude)、成就激励(Achievement),形成了以下四位一体的培养特色。 1. 能力导向的教学内容。深大MSW把强化社会工作领域的问题判断、研究方法、服务技巧以及经验借鉴的能力作为突破口,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较高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能力。 2. 直接利用的校园资源。深大MSW的教学研究活动在深圳大学校园内开展,学校配备有专用教室、案例研讨室、实验室、图书资料及数据库资料等一流的教学条件。深大校园的人文和教学资源,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是莘莘学子们创新学习的不竭动力。        3. 开放深厚的特区平台。承担MSW教学工作的法学院拥有法学、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三个学科的师资力量,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同时,来自深圳市政府部门、民间社工机构和行业协会的资深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过程,为学生们提供人际互动与经验互动的良好机会。       4. 国际视野的体验行动。深大MSW充分利用深圳大学与港澳台及国外高校的合作优势,在学习期间安排“海外知行”活动,形成外向型的体验学习行动体系,注重提升MSW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与综合素质。 生源构成:2011-2013年,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共培养196名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在90%以上。从毕业生就业去向看,在196名毕业生中,出国(境)求学的有12人,占6.0%;在国内升学的15人,占7.7%;从事社会工作职业或相关职业的137人,占70.0%;从事其他工作或未就业的32人,占16.3%。
  • 深圳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软件工程(二级学科 时间:2016-07-11 点击:508
    085212软件工程(二级学科): 软件工程(专业型)介绍 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系统掌握软件工程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胜任IT行业软件设计开发的专业技术或工程组织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交叉型人才。 学科方向:软件工程:本方向师资力量雄厚,成果丰富,拥有1个省级、2个市级工程中心(实验室),在省内同类学科位居前列。 导师队伍: 本专业共有导师24名,其中院士1名,教授5名,副教授10名,具有博士学位22名,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15名,导师队伍结构合理,富有创造力。     陈国良:深圳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明仲: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省部院物联网产学研联盟副理事长,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一)。     黄哲学: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研究所所长。     伍楷舜: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特聘教授,广东省杰青,新世纪优秀人才。     文振焜: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教授,深圳市重大计划攻关项目主持人。     张席: 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安全,著有《Java语言程序设计》教材。     彭小刚:博士,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处理及提取,机器认知,数据库及数据挖掘。     朱映映:博士,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息处理、图像处理,信息安全。     尹剑飞:博士,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形式化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     冯禹洪:博士,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布式计算,中间件,物联网计算,云计算。 课程设置:高级软件工程、软件工具与环境、软件项目管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Linux操作系统、高级Web技术、软件中间件、IBM大型机技术、算法博弈论、软件测试技术、并行程序设计、移动互联网应用、云计算关键技术及应用、服务计算、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 教学资源:依托广东省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工程技术中心、深圳移动互联网应用中间件技术工程实验室和深圳市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等省市级科研平台,与深圳金蝶中间件有限公司共建软件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基地(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与深圳太极软件有限公司共建云聚合关键技术工程实验室,与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共建云计算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研、教学资源。 奖助体系:根据深圳大学研究生奖励制度评奖规则,设有由优秀研究生、优秀班干部、优秀毕业生构成的奖励体系。 培养特色:与产业界紧密合作,联合培养具有优秀工程技术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硕士研究生是本方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2013年首届3位研究生毕业,其中1位研究生自主创业,现公司运营情况良好。其余2位毕业生与2014年7位毕业生,均获知名企事业单位录用。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一般就业去向为IT技术类公司或者大型企事业单位的IT技术部门。2013年本学位点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为100 %,3位毕业生的去向如下:周鸿(广东一一五科技有限公司)、尹浩(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冯苗杰(自主创业)。 对报考者的要求:有软件工程相关专业背景,有一定工程技术能力。
  • 深圳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计算机技术(二级学科 时间:2016-07-11 点击:195
    085211计算机技术(二级学科): 计算机技术(专业型)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各类计算机工程人才需求,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计算机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学科方向: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领域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相关产业也成为我国尤其是深圳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本工程领域主要培养嵌入式方向和计算机应用方向的工程技术人才。 导师队伍:本方向师资力量雄厚,专职教师31名,其中15名有工程经历,占5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30名,占96%,其中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有10名,占32%。同时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硕士生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 学科带头人: 陆克中,博士,硕士生导师。1982年2月出生于安徽省枞阳县,2001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士学位,2006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后在深圳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7年晋升为副教授。目前主讲“并行计算”、“并行算法的设计与分析”等研究生课程和“编译原理”、“图论”等本科生课程,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无线传感器网络、并行与分布式算法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先后参与了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深圳分中心、深圳市服务计算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普及型高性能计算机重点实验室的组建工作。近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等多个项目,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10余篇被SCI/EI检索。 学术骨干: 黄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电子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已在国内外期刊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论文18篇。在工作期间,共获得已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项3项、已进入公布阶段的发明专利申请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产学研项目1项,深圳市科技项目2项,企业横向项目2项。 沈琳琳,上海交通大学学士、硕士,受英国政府海外研究奖学金资助在诺丁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期间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励。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深圳市高层次“地方领军人才”,深圳市十佳青年教师。   陈剑勇,福建漳州人,博士,教授。厦门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3年在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博士学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千百十人才省级培养对象,深圳大学荔园优青培养对象。 课程设置:主要课程有:32位ARM微处理器技术、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集成电路设计、DSP技术、WinCE程序设计、网络工程、Linux操作系统、计算机安全、移动互联网技术等。 教学资源:依托广东省普及型高性能计算机重点实验室,2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物联网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深圳市嵌入式重点实验室。 奖助体系:除学校各类奖学金外,设置了集成电路奖学金,奖励学习与科研优秀的学生。 培养特色:在强化现有硕士点优势和特色学科的前提下,拓宽学科的内涵,培育新的生长点。积极与企业相结合,建设实践基地;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积极发展新兴方向。 就业方向:本学位点毕业生培养质量在人才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历年来先后得到珠海格力、金蝶软件等著名IT企业青睐,并建立紧密的人才输送和毕业生优先录取机制。研究生培养合格率较高,就业率达到100%。
  • 深圳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交通运输工程(二级学 时间:2016-07-11 点击:143
    085222交通运输工程(二级学科): 专业代码:085222 专业名称:交通运输工程 学制:三年  所授学位:工程硕士 培养目标:本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面向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对交通运输特别是轨道交通工程领域投融资、规划、设计、管理及设施设备运行维护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实践为导向培养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方向: (1)轨道交通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设计。主要研究轨道交通驱动的城市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区域及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现代交通需求管理,轨道、道路、常规公交和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运输物流系统的规划及设计,综合运输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交通运输的环境影响等。 (2)车联网与智慧交通。主要研究基于车联网的传感器、网络、大数据分析、自动控制、机器视觉等技术,交通运输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与集成开发,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综合交通智能化管理,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综合调度平台,先进的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 (3)轨道交通检测与安全技术。主要研究轨道交通交通安全检测与事故诊断技术,各种运输方式的安全系统分析、设计、评价,城市交通安全理论与技术,交通事故模拟分析,轨道交通安全保障,安全技术在交通系统的应用与推广等。 (4)轨道交通投融资与运营管理。主要研究轨道交通的投融资模式,交通运输经济,轨道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理论与方法,运输系统仿真,轨道交通票制票价与客流分析,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协调和运输组织调度,现代客运管理等。 (5)轨道交通装备技术与运用维护。主要研究载运工具牵引控制、安全检测、节能环保与新材料运用,中低速磁浮、现代有轨电车、直线电机列车等轨道交通新型载运工具的结构设计与系统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和维护保障,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及机电设备控制、检测和运行维护技术等。 导师队伍:本专业导师队伍由来自深圳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专职教师(10人)和深圳大学从深圳市轨道办、深圳市地铁集团、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等单位聘请的特约教授或客座教授(6人)构成,导师成员均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多渠道的校企合作,以实践为导向培养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1)徐刚,博士,教授,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城市轨道交通学院院长,主要从事轨道交通牵引控制系统、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研究。 (2)程涛,博士,副教授,深圳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智能交通、机器视觉、分布式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 (3)赵鹏林,高级工程师,原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轨道办主任,深圳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理事会理事长、特约教授,长期从事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4)林茂德,正高职高级经济师,深圳地铁集团董事长,深圳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特约教授,长期从事轨道交通投融资及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5)张晓春,博士,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特约教授,长期从事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工作,先后23次获国家、省部级及市级优秀规划设计奖。 课程设置(核心课程)设置如下: 《交通规划》 林涛/张雄飞 《智能交通系统》  程涛 《城市交通系统分析与设计》  李锋 《轨道交通运输组织优化理论与技术》  宗传苓/罗钦 《轨道交通车辆工程》 简炼/付忠学 《工程案例分析与设计》  导师组 《工程实践》 导师组 教学资源:本学位点专业学位研究生依托深圳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和联合办学的深圳地铁集团、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培养,可利用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实验室、深圳市交通信息与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等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在联合办学单位设立的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开展多类型、全方位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奖助体系:参照学校标准。 培养特色:(1)在培养方式上,利用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双导师优势,拓展校外专业实践平台; (2)在培养方案上,突出鲜明的实践性和工程针对性,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3)在课程设置上,针对工程特点、研究方向、行业和企业需求按领域设置,体现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和综合,着眼于为学生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的知识结构; (4)在教学方法上,重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将教学搬进实验室、工程现场,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就业情况:本领域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能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交通规划与设计部门、交通设备研发与生产企业等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维护保障、经营管理以及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系统开发与生产等方面的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本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可优先推荐到相关合作办学单位就业。 对报考者的要求:欢迎具有交通运输、交通工程、土木工程、经济、管理、城市规划、机械、自动化等本科专业背景的同学报考本专业;欢迎推免生;欢迎具有博士授权或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报考。
  • 深圳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控制工程(二级学科 时间:2016-07-11 点击:801
    085210控制工程(二级学科): 专业代码:085210 专业名称:控制工程 学制:二年 所授学位:工程硕士 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掌握控制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与现代技术手段,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维护与决策等能力,胜任实际控制工程工作。掌握一门外语,道德品质良好,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 培养方向: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以工程实践为目标,控制工程已遍及工业、农业、交通、环境、军事、生物、医学、经济、金融和社会各个领域,是高新技术的重要领域,是实现各种系统自动化、智能化和综合化,以及经济社会问题分析预测管理的实证化、定量化和科学化的核心。学科实力位于广东省前茅,在国内外同类学科中享有声誉且发展迅速,四大培养方向: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以工程领域内的控制系统为主要对象,研究各种控制技术实现的有关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包括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系统,嵌入式ARM、DSP及单片机系统设计,物联网技术,计算机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与电机驱动、新能源发电、机电一体化与机器人控制、轨道交通(地铁)智能化系统等。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培养能够将自动化、电子、计算机、机械等多种工程技术融合,应用于各种工业与民用检测和控制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研究包括智能信息处理与仪器仪表、传感技术与自动检测系统等。  系统工程,基于整体性和系统性观点、协调最优和反馈控制观点,研究复杂装置及系统设计和控制的生产应用技术。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电力电子装置及系统、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系统、智能电网与微电网系统等。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研究信息的采集、处理与特征提取技术,进行人工智能以及智能系统的工程设计。主要进行生物医疗检测设备的研发、医疗康复设备的研发以及计算机视觉应用系统的设计。 导师队伍:由25名教师组成导师队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11名、讲师博士7人,绝大多数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是一支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具有国际视野的导师队伍,此外,还聘请有50余位校外企业导师。  曹广忠教授,中国微型计算机应用学会理事,深圳市智能化学会理事长,深圳电磁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企业项目多项,与企业合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4项、专利多项。  费跃农教授,长期从事电磁与超声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曾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无损检测领域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 彭建春教授,系主任,智能电网研究所所长,《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杂志编委。主持企业横向科研项目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  李岳峙教授,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已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多项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等。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的SCI论文共7篇。  曲行达教授的研究方向是人因工程学,到目前为止,培养博士生9人,已毕业 5人;培养硕士生7人,已毕业6人。 课程设置:线性系统理论、控制工程、数字信号分析与处理、高级计算机网络(企业网络技术、ERP等) 、高级电路与结构设计软件实践、单片机/ARM /DSP技术实践、自动控制系统实践、LABVIEW软件与虚拟仪器设计实践、MATLAB语言与仿真实践、现代测控技术、系统工程、现代控制网络、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等。 教学资源 依托深圳电磁控制重点实验室、智能电网研究所等基地,实验室总面积近1000㎡,拥有多种先进仪器设备,总价值超过1000万元,条件一流;此外,拥有50多家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研究院的研究生实践基地,工程实践资源丰富。拥有丰富图书资料以及学术数据库,便捷校园网及WiFi满足资讯需要。与中集集团、深圳清华研究院、深圳神视检验工程公司、深圳圣月科技公司、大族数控科技公司等深圳高科技企业联系紧密,研究生学习期间可到上述公司进行带薪实习,还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兰开夏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建立了稳定的联系,为研究生出国交流学习提供丰富机会。 奖助体系:1、学校提供普通奖学金;2、每年可参评各种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奖金额度2000~30000元;3、在企业实习与从事企业项目研发享受企业薪资;4、享受办公与体育福利。 培养特色 与当代高新技术同步,与深圳高科技企业全方位合作进行研究生培养,使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职业素养高的特点,特色是高科技企业实习项目多,大部分研究生赴企业实习,有利于奠定良好的就业基础。代表性毕业生如:  徐佳瑛,2013年毕业,任职深圳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陈  博,2013年毕业,现为香港理工大学RA  马  威,2013年毕业,任职深圳市大族数控股份有限公司  姚子龙,2013年毕业,任职汕头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程林波,2013年毕业,任职中海油服务有限公司   严  鹏,2013年毕业,任职创新科存储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  刘  敏,2013 年毕业,任职深圳弘江军科技有限公司  罗  石,2014年毕业,任职深圳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李大命,2014年毕业,任职深圳中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田粉粉,2015年毕业,任职顺丰科技有限公司  张裕维,2015年毕业,任职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就业情况:本专业研究生毕业工作机会多,就业环境十分优越,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深圳市经济发达,一般在高科技公司、研究院所等机构从事控制工程设备及系统的设计、开发、生产与制造,控制工程设备的管理、使用、保养和维护,经济、金融社会系统的分析、决策及管理等工作。毕业生就业率100%,代表性的就业单位如:中集集团、大族激光集团、中海油服务有限公司、雷赛科技、科陆电子、德昌电机、中广核集团等。 以往生源情况:以往的录取考生中,多名来自985、211高校,来自具有博士授权或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超过60%。 对报考者的要求:欢迎推免生,欢迎具有博士授权或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欢迎自动化、电气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信息工程、检测技术与仪器、无损检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报考。
  • 深圳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机械工程(二级学科 时间:2016-07-11 点击:332
    专业代码:085201  专业名称:机械工程    学制: 三年    所授学位:工程硕士 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独立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或应用高新技术进行工程设计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可胜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工程技术工作及相关的工程管理工作。 培养方向: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研究模具CAD/CAM、快速成形和微细加工技术的工程研发与应用,形成了微型双工位叠层成形等新工艺的特色优势。 2.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力驱动系统与控制,数字制造装备与工艺的工程研发与应用。 3.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机电装备的工程研发与应用,形成了以非标自动化装备设计与制造的特色优势。 导师队伍:利用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学科齐全的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师资力量。目前承担机械工程教学的教师有33人,其中特聘教授2人,教授10人,副教授10,具有博士以上学历33人。 导师团队核心成员简介: 刁东风,男,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纳米表面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从事纳米表面的设计/制造/测试/微机械系统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伍晓宇,男,教授,深圳市模具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从事模具CAD/CAM,微细加工技术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黄虹宾,男,教授,工程训练中心主任。从事非标自动化装备的设计理论与技术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杜建铭,男,教授,曾任职香港科技大学工程顾问。从事数字化制造技术等研究。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课程设置:    1.常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综合素质提高为核心。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低于14学分。其中核心课程包括高等工程数学、高等工程力学、系统动力学、材料成形原理、线性系统理论、信号采集与分析等,以及选修课微细加工技术、数字制造、机电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虚拟仪器技术、有限元与数值模拟、振动理论及控制等。     2. 导师负责制.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学位论文由校内相应学科、专业点安排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硕士生导师(简称校内导师)与行业内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人员(简称校外导师)联合指导(简称双导师指导)。 3.专业实践.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应用型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工程实践环节;或者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现场的人才培养资源,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工程实践环节。 教学资源:本硕士点拥有共建的广东普通高校先进光学精密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纳米表面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圳市模具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市轨道交通重点实验室,拥有单点金刚石五轴自动车床等各种精密加工设备、以及微细电火花加工系统、微细电铸系统、快速成形系统等各种先进特种加工平台。合作办学单位: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外基地:深圳地铁集团。出国出境:与香港科技大学签署协议,接受我院学院攻读MSC硕士学位,目前已有2名学生被录取。 奖助体系: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励制度和评奖规则,设有由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毕业生构成的奖励体系。 培养特色: 1. 自动化装备开发技术。围绕非标自动化装备为主要对象,培养学生掌握机电装备的设计、制造与装配,控制电路与控制程序的研发,以及整机的工作现场调试技术。 2. 数字制造装备与工艺。以工作母机和汽车制造、电子制造关键装备为主要对象,培养学生掌握先进加工工艺与方法,以及数字制造装备关键技术。 3. 微细电火花放电加工工艺。以新型微型化双工位金属箔叠层成形工艺为主要对象,培养学生掌握三维叠层微电极的拟合制备工艺及其微细电火花加工工艺与方法。 10位有代表性的毕业生: 周易华,深圳市惠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工程师; 徐子千,深圳实德来实业有限公司工程师; 谢金铎,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工程师 周  鹏,珠海拱北海关工程师。 贺建平,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工程师 张大伟,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工程师 李相义,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工程师 梁业兴,深圳迈瑞生物医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 李春波,深圳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教师 冯鑫江,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工程师 就业情况:本硕士点就业率100%。有代表性的学生就业单位有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珠海拱北海关,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迈瑞制药有限公司,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 以往生源情况:2011年至2014年,深圳大学共招收了4届学生,学生人数共有53人,其中硕士授权高校41人,包括深圳大学本校8人,985高校1人,211高校1人。 对报考者的要求:相关专业大学本科毕业。
  • 深圳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化学工程(二级学科 时间:2016-07-11 点击:215
    (专业:化学工程   代码:085216) 专业代码:085216专业名称:化学工程 学制:3年 所授学位:工程硕士 (一)培养目标  掌握化学工程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化学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熟悉化学工程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进行化学工程领域技术开发的能力和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具备独立担负化学工程领域技术或工程管理的工作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阅读本领域的科技资料与文献。 (二)培养方向 1.高分子化工:主要包括高性能高分子化学工程、生物医用高分子化学工程、功能高分子加工成型、有机无机高分子化学工程。 2.精细化工技术:主要在纳米生物材料及人工角膜,纳米正极高比容量锂空气电池,纳米隔热与复合功能涂层、透明荧光陶瓷材料与性能进行研究。 3.无机化工与材料工艺: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无机抗菌材料;稀土发光材料;信息功能材料;无机功能材料的计算机模拟。 4.能源与环境技术:主要开展污水处理及污泥资源化技术、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影响、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技术及绿色能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5.分子设计与要去工程 该方向主要研究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与合成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应用。 6.食品工程:本研究主要包括各种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在食品工业应用的研究,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开发应用研究。  (三)导师队伍 本学位点教职员工68人,其中正高职称21人,副高职称27人,拥有博士学位者43人。还聘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吴奇先生,法国雷恩第一大学Xianghua Zhang 教授等,他们在本学院都组建了相应的课题组。主要导师介绍如下:  刘剑洪: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深圳市功能高分子重点实验室主任、类石墨烯复合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工程实验室主任,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基础研究计划(三大产业类)重大培育项目;深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课题。 罗仲宽: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硅酸盐学会溶胶凝胶分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兼职教授,担任国际溶胶凝胶学会学术大会和中国溶胶-凝胶学术研讨会暨国际论坛执行主席,主持国家国际科技重大合作项目、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等课题及多项企业合作项目。发表SCI论文近百篇。 张培新: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享受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优秀教师,深圳市高层次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深圳大学首批优秀学者,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基础研究计划等课题。  何传新:副教授,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深圳市高层次人才,深圳大学“荔园优秀青年教师”。主要从事功能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在燃料电池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基础研究计划等多项课题;在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Langmuir和Polymer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王明良:教授,千百十人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基金等。在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近50篇。 (四)课程设置 专业外语(任课教师:邱琦)、晶体化学(任课教师:罗仲宽)、工程数学(任课教师:王明良)、计算机在化工中的应用(任课教师:吕维忠)、高等物理化学(任课教师:陈彦涛)、涂料工艺学(任课教师:刘波)、能源科学与新能源技术(任课教师:赵绪新)、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化学等(任课教师:王芳)。 (五)教学资源 学院拥有小角X-散射仪、X-射线衍射仪、单晶X-射线衍射仪、核磁共振仪(400M)、扫描电子显微等一系列先进的仪器设备,建有深圳市功能高分子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新型锂离子电池与介孔正极材料重点实验室以及深圳市类石墨烯复合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工程实验室,这些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均对研究生开放。本院与比亚迪、华为等国际著名公司均有良好的合作,可充分利用它们的资源进行研究生的培养,此外,还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外一些大学建立了较为密切学术交流与合作,优秀的研究生有机会到这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六)奖助体系 设有由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毕业生构成的学校奖励体系。导师的究项目和工厂工业奖助。 (七)培养特色 采用教学与科研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研究生主动地、广泛地吸收知识和进行创新性研究,注重将导师的科研方法、科研技巧、科研经验传授给研究生,通过实践环节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研究生从一入学就可参与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工业生产工艺和技术研究,介入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同时向研究生开放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实验技能。 (八)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较广,公务员,攻读博士学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从事教学、研发以及技术管理工作。2013年毕业硕士生14名,其中1名考取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博士生,1名进入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其余的则到了深圳比克公司、深圳市爱思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工作,发展前景较好 (九)以往生源情况 近3年来,化学工程专业共录取了51名学生,有湘潭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的,学生来自10多个省市自治区。 (十)对报考者的要求 热烈欢迎有志于化学与化工事业的优秀青年报考。 咨询电话:26534421                    咨询邮箱:shaoyr77@szu.edu.cn
  • 深圳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光学工程(二级学科 时间:2016-07-11 点击:903
    专业代码:085202   专业名称:光学工程    学制: 三年  所授学位:工学硕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光学工程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求是求真; 2)掌握坚实的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研发或产品开发工作的基本能力; 3)掌握一门外语。 培养方向 1. 光电信息技术        主要研究超高灵敏度、超快响应、超高空间分辨率、超宽光谱等多维及定量信息探测技术,在生物光子学和X射线相衬成像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 微纳器件与光机电集成        主要研究光子晶体光纤的激光光源技术和传感器件、纳米结构光电学特性、纳米光子与光电子器件及集成、二元光学器件和光子晶体及应用、高功率固体激光器和THz波导与成像技术等。 3. 光电测控与传感技术        主要研究光学信息处理和光学测试技术,重点围绕三维数字成像及造型、光学信息安全、机器/计算机视觉、集成光学信息处理系统与器件、微结构光学检测和光纤传感技术等。 4. 生物医学成像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荧光寿命成像、非线性荧光显微成像、超分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CARS成像方法及其应用以及SPR和硅基非标记传感器研究。 5. 激光及其应用技术        主要研究远红外激光器、UV和VUV金属离子激光器、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超短激光脉冲的产生、放大、压缩与测量及激光显示应用等有关问题。 导师队伍 正高职称17人,副高职称6人,博士生导师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人选2人,入选省级“千百十人才工程”3人,入选“广东省珠江学者”1人。 牛憨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光电子学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从事微光夜视、变像管超快诊断技术、生物医学光子学和X射线相衬成像等研究工作。目前主持有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项目《高精度光梳相干成像分析仪的应用与工程化开发》、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项目《大视场X射线相衬成像器件与锥束CT系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单细胞纳米分辨光学成像方法研究》和973计划子课题项目《荧光和CARS纳米分辨功能成像新理论和新方法研究》等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科研经费共计3000余万元。申请或授权专利共计20多项,发表论文250余篇。        范滇元,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功率激光技术及应用等研究工作。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光电子行业协会理事长。从事“神光”系列高功率激光装置的研制及应用四十多年,先后研制成功“星光一号”、“神光-Ⅰ”、“神光-Ⅱ”等大型激光装置。在激光系统总体设计光束传输理论与应用、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先进成果。先后获得陈嘉庚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一等奖、上海市一等奖和光华工程科技奖等。现主持863项目1项,参加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多次获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并担任大会主席,担任多个国内和国际期刊编委。        阮双琛,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光纤激光器、光纤非线性特性和超快光学器件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合作编有《汉英光学与光通信词汇》一书/合作著有《光纤传感技术新进展》一书。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2次。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深圳市劳动模范、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荣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二等奖、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光学学会科技奖(王大珩光学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袁小聪,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SPIE Fellow, OSAFellow,主持973等多个重要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180余篇。        屈军乐,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双光子激发荧光显微、荧光寿命成像和超分辨荧光显微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工作。主持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其它省部级和市级项目17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5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 收录49篇。获邀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或邀请报告20多次,10多次担任国际会议大会主席、组委会委员,担任多个国内和国际期刊编委或常务编委。        王义平,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光纤传感技术研究。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欧盟玛丽居里国际引进人才基金奖、德国洪堡研究基金奖等10项奖励。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17项课题。授权中国和美国专利11项,合著专著1部,发表论文183篇。        彭翔,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德国洪堡研究基金奖,深圳市技术发明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等奖励,发表论文150余篇,SCI检索60余篇。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德国际合作项目1项以及企业委托项目等课题的研究。 课程设置        现代光学系统原理,光电子技术与应用,激光原理及技术,集成光子学与光电子学,生物医学光学、半导体器件物理。 教学资源(重点) 1) 研究生培养依托光电子器件与系统教育部和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2) 光电工程学院与光电子学研究所院所合一,同时具备教学和科研优势,多数教师具有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经历;         3) 研究所具有1亿元以上的仪器和设备,其中90%是国外进口,这些仪器对研究生全部开放。         4) 拥有与美国和新加坡联合成立的国际联合实验室,资源共享。         5) 建有2个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企业专家做校外导师。 奖助体系 光电工程学院于2005年开始设置牛憨笨奖学金,专门奖励从事光电子学和光子学研究的深圳大学(或与深圳大学联合培养)优秀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奖金额度为每年一万五千元,分别奖给优秀硕士研究生6000元(3名),优秀博士研究生9000元(3名)。 培养特色 光电工程学院与光电子学研究所实行院所合一。        1)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并重,学生直接参与老师承担的高水平应用型项目研究,科研平台好;        2)重视关键技术和应用课题研究,以实验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3)团队式培养,光学工程专业方向的老师有自己的研究团队,学生自然是团队成员,在研究团队中共同成长,学生更具团队协作精神。 就业情况 培养的学生主要在深圳本地的光电企业从事技术研发、项目管理等工作,其中,大多数都很快成长为技术主管或项目负责人。 对报考者的要求        1)报考者的本科专业背景:电子信息类、物理学类、仪器类、数学类、计算机类、生物医学工程类、机械类、材料类等任何一种;        2)虽不具备上述本科专业背景,但对光学工程专业有浓厚兴趣、数理基础好的学生。 咨询电话:0755-26538556 咨询邮箱:lxl@szu.edu.cn  网页: http://opto.szu.edu.cn/
  • 深圳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材料工程(二级学科 时间:2016-07-11 点击:104
    培养目标:     掌握材料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和听说能力;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方向:    深圳大学材料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材料加工与设备、材料检测与质量控制等领域。使学生掌握材料成份和组织结构的分析方法、材料的制造过程和质量控制方法、材料性能检测和分析方法、材料的改性技术、材料制品的加工工艺和技术等,以解决工程问题或从事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能力为培养重点。 导师队伍: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于2006年9月在原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基础上成立。材料学院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和科研力量,现有双聘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36人。其中: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5人,校级2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国家级1人,地方级7人,后备级5人;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B类4人、C类3人;8人入选学校“3+1人才工程”。 近三年我院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8项,其他科研项目65项,科研经费近3000万元,发表论文400余篇,近百篇发表在Acta Materialia、Scientific Report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Applied Physics Letters、Nanoscale等知名期刊上。 课程设置:    主修课程包括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数值分析、材料表面与界面、高聚物结构与性能、半导体材料及其加工工艺、固体物理、专业英语等。 教学资源:  1.深圳大学材料实验中心下设材料化学实验室、材料制备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实验室、材料性能表征实验室,占地面积5000多平米。目前主要承担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高分子材料系的专业实验和课程实验的教学任务。主要包括材料专业基础实验、材料专业综合设计实验、物理化学、等主干实验课程以及材料科学基础、金属工艺学、陶瓷工艺学、材料物理性能等其他课程实验的教学任务。    2.材料实验中心与深圳市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资源共享,中心现拥有固定资产6000多万元,其中40W以上的大型设备31套,包括:等离子气相沉积系统、真空熔炼炉、真空金属液体急冷装置、扫描电子显微镜、准分子激光器、磁控溅射设备、毛细管电泳仪、俄歇能谱仪、两维细微形状测量仪、热分析系统、 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电化学分析仪、高温综合热分析仪、热电性能测定装置、激光热导仪、拉曼光谱仪、红外光谱仪、摩擦磨损试验机、综合物理性能测试仪、热机械性能测试仪、万能材料试验机、飞行质谱仪等。这些先进大型设备实行开放式管理,可预约使用,为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提高实验技能提供了坚实的科研基础。。    3.我院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建立了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迄今为止联合培养基地培养研究生4届,研究生19人,就业率为100%,就业质量良好。 培养特色:   在基础研究方面,选题处于学术研究前沿,应用研究则始终与社会经济密切结合,为地方经济服务。在培养条件方面,有 2013年新增的市级重点实验室-“深圳陶瓷先进技术工程实验室”,加上原有“深圳市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为研究生培养,尤其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平台。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的支撑下,与深圳863表面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实践基地,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市新材料行业协会和深圳市高分子材料行业协会等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目前已聘请研究院和行业专家20人为联合培养基地兼职硕士生导师,有联合培养研究生19名,设立1门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案例实践课程。 对报考者的要求:    报考本专业的学生要求具有材料科学、物理和化学等相关专业背景。
  • 深圳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行政管理(二级学科 时间:2016-07-10 点击:511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人文素质和行政管理专业素质,系统掌握行政管理、政治学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管理及研究工作的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 学科方向:  (01)行政理论与行政管理现代化  (02) 公共政策与社会保障 导师队伍:  (01)行政理论与行政管理现代化,以行政理论、政府能力、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见长。导师有:汪永成教授、郑维东副教授、傅小随教授、吴海燕副教授、高梁博士、罗文恩博士。  (02) 公共政策与社会保障,以公共政策、公共经济、政府公共关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研究见长。导师有:马卫红副教授、赵宇峰教授、杨龙芳教授、周林刚教授、曾锡环副教授。 课程设置 专业核心课程:公共管理理论、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公共政策、公共部门经济学等。 专业拓展课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案例分析、研究设计、公共管理理论前沿、行政伦理、人事管理与绩效评估、专业英语等。 教学资源(重点) 在研究生培养方式上,坚持灵活性、多样性和有效性原则,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注意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式,要求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加强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奖助体系       在奖励体系上,现已建立起立体式奖励体系,如学业奖学金、学术创新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奖励等。学校和学院还设立了“三助”岗位,帮助有经济困难的同学缓解经济压力。 培养特色      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在硕士生培养过程中,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导师个别重点指导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对硕士生的培养,既要让其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又要加强能力锻炼,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研究生掌握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公共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同时注意方法论教学,拓宽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厚积薄发,注意知识更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就业方向: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行政管理硕士点毕业的研究生分布在行政机关、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取得优异的成绩。截至目前,毕业生有继续攻读博士深造者,如杨守涛等多位同学分别考取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博士研究生。还有学生毕业后任职于政企中高层,如陈静、程浩同学分别担任深圳市文联和深圳大学的处级领导职位,蒋晨吉、王杭等多位同学在企业单位中层领导职位。 对报考者的要求:      要求大学本科学历,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欢迎推免生,欢迎具有博士授权或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报考。
  • 深圳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法律(法学)(二级学 时间:2016-07-10 点击:858
    培养目标: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德才兼备、高层次的专门型、实务型法律人才。 师资队伍:深圳大学法学院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专职教师68人。专职教师中现有教授25人、副教授27人、讲师16人、外籍教师1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53人。师资队伍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1.学科种类齐全。1998年开始招国际法硕士,2006开始招经济法学、刑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硕士,2007招在职法律硕士(JM)和法律硕士(非法学),2009首批招收法律硕士(法学)。2011获法学一级学科,2011获知识产权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法学理论、民商法、诉讼法五个二级硕士点。 2.办学突出特色。①香港法和港澳基本法研究省内外领先②一体化和多平台的知识产权法研究特色③学术研究与特区立法紧密结合④师资队伍国际化且平均年龄不到40岁。高级职称教师占70%,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 3.科研和人才成长环境良好。科研项目较多且成果丰硕。人才培养制度齐全。有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广东省十大杰出法学家,有20人(次)任全国性法学学术团体的理事以上职务,12人任广东省各类法学研究会的会长或副会长。 课程设置:  1.常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以课程教学为主,重视和加强实践形式的教学,着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务能力的培养。        2. 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实务部门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培养模式。指导教师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根据每位研究生的原有基础和实际情况,制订出个人培养计划,以落实本培养方案。校外兼职导师参与教学实践过程和论文指导等工作。 3. 课程按法学一级学科为主设置,采用学分制。学生取得的总学分不低于57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课27学分,选修课10学分,实践教学15学分,学位论文5学分。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深圳大学的教学资源。法学院另有专门刑侦实验室和模拟法庭教室供法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教学活动。 奖助体系: 按深圳大学规定执行。 培养特色:1、双导师制:深圳大学法学院教授和研究生导师以及司法实务界业务领导、知名法官、检察官、律师、政府官员共同担任专业导师,为学生授课并指导社会实践、论文写作及就业等。 2、注重实践环节:深圳大学建立的法律实验室及模拟法庭是实践教学的硬件保障,同时法学院和各司法实务单位现有的良好关系为法律硕士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 3、便利的学习研究条件:深圳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深圳湾畔与香港隔海相望。校园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教学科研设施优良。校园总面积144万平方米,图书馆51589平方米,体育设施用房62542平方米,学生活动中心楼4128平方米。为您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舒适的环境。 4、宽阔的发展平台:深圳大学法律硕士学位的学习为您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您定将在这里结交到学术和事业提升的良师益友。 生源构成:2009年至2014年,深圳大学共招收了6届法律硕士(非法学)学生,学生人数共有277人,主要来自国内其他高校和在职人员。 对报考者的要求:之前在高校学习的专业为非法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不得报考
  • 深圳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法律(非法学)(二级 时间:2016-07-10 点击:859
    培养目标: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德才兼备、高层次的复合型、实务型法律人才。 师资队伍:深圳大学法学院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专职教师68人。专职教师中现有教授25人、副教授27人、讲师16人、外籍教师1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53人。师资队伍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1.学科种类齐全。1998年开始招国际法硕士,2006开始招经济法学、刑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硕士,2007招在职法律硕士(JM)和法律硕士(非法学),2009首批招收法律硕士(法学)。2011获法学一级学科,2011获知识产权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法学理论、民商法、诉讼法五个二级硕士点。 2.办学突出特色。①香港法和港澳基本法研究省内外领先②一体化和多平台的知识产权法研究特色③学术研究与特区立法紧密结合④师资队伍国际化且平均年龄不到40岁。高级职称教师占70%,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 3.科研和人才成长环境良好。科研项目较多且成果丰硕。人才培养制度齐全。有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广东省十大杰出法学家,有20人(次)任全国性法学学术团体的理事以上职务,12人任广东省各类法学研究会的会长或副会长。 课程设置:  1.常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以课程教学为主,重视和加强实践形式的教学,着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务能力的培养。        2. 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实务部门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培养模式。指导教师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根据每位研究生的原有基础和实际情况,制订出个人培养计划,以落实本培养方案。校外兼职导师参与教学实践过程和论文指导等工作。 3. 课程按法学一级学科为主设置,采用学分制。学生毕业并取得学位总学分不低于75学分(其中包括:学位必修课32学分、推荐选修课13学分,自选课8学分,实践必修环节1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学位必修课程平均成绩需达到75分以上(含75分),其他课程成绩必须在60分以上(含60分)方可毕业。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深圳大学的教学资源。法学院另有专门刑侦实验室和模拟法庭教室供法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教学活动。 奖助体系:按深圳大学规定执行。 培养特色:1、双导师制:深圳大学法学院教授和研究生导师以及司法实务界业务领导、知名法官、检察官、律师、政府官员共同担任专业导师,为学生授课并指导社会实践、论文写作及就业等。 2、注重实践环节:深圳大学建立的法律实验室及模拟法庭是实践教学的硬件保障,同时法学院和各司法实务单位现有的良好关系为法律硕士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 3、便利的学习研究条件:深圳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深圳湾畔与香港隔海相望。校园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教学科研设施优良。校园总面积144万平方米,图书馆51589平方米,体育设施用房62542平方米,学生活动中心楼4128平方米。为您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舒适的环境。 4、宽阔的发展平台:深圳大学法律硕士学位的学习为您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您定将在这里结交到学术和事业提升的良师益友。 生源构成:2008年至2014年,深圳大学共招收了5届法律硕士(非法学)学生,学生人数共有76人,主要来自国内其他高校和在职人员。 对报考者的要求:在高校学习的专业为法学专业不可报考。
  • 深圳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030100法学(一级学科 时间:2016-07-10 点击:927
    专业代码:030100    专业名称:法学    学制:3年       所授学位:法学硕士 一.培养目标: 法学硕士,经过三年学习,应达到: 1、 具有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思想素质好,拥护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热爱祖国,遵守法纪,刻苦勤 奋,树立远大理想。 2、 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可独立从事研究工作、教学工作,并具有在立   法、司法仲裁、外事、经贸、律师等实务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3、 系统掌握法学基础知识,全面深入地了解法学专业知识,成为既有较深的专业理论基础 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并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的一专多能的高级法律专门人才。      二.学科方向: 1. 国际法学:办学时间长,获首批省级重点学科至今。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国际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2.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术方向鲜明,成为国家和广东省的学科基地。设立了承担国家重要研究任务的全国唯一的基本法研究基地“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 3. 经济法学:标志性成果领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优秀。 4. 刑法学:研究方向明确,人才培养质量高。已形成了经济刑法、港澳台刑法、俄罗斯刑法、刑事侦查、法庭科学技术研究方向。 5. 民商法学: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高,形成了房地产法、公司法研究方向和特色。 6. 法学理论:本学科尤其致力于西方法学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法的基本理论研究,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理论上的深入探索和概括。 7. 诉讼法学:不仅直接为国家的法治建设培养了法律专业人才,而且对于推进我国诉讼法的完善和合理运作,对于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化司法改革,实现司法公正具有重要作用。 8. 知识产权法学:该方向是当今法学领域最热门方向。注重培养具有知识产权法学基本理论,又具有实务操作能力的知识产权专门人才。 9.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硕士点致力于培养通晓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法、工会法、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的专业人才,以传授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为主,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背景。 三.导师队伍: 深圳大学法学院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专职教师68人。专职教师中现有教授25人、副教授27人、讲师16人、外籍教师1人,博士生导师3人。师资队伍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1.学缘广泛且国际化程度高。均毕业或来自数十所国内外知名院校,近半数教师曾分别在世界知名大学留学、进修和交流,其中有十多位教师在国(境)外获得博士学位。 2.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有优势。平均年龄不到40岁。高级职称教师占70%,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 3.同行知名度高。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1人,第五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广东省十大杰出法学家1人,2位教授获得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荣誉。现有20人(次)任全国性法学学术团体的理事以上职务,12人任广东省各类法学研究会的会长或副会长。 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简介: 黄亚英: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法学院院长、深圳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现任深圳市五届人大常委会常委、深圳市五届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法学会副会长、深圳市政府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曾月英:法学教授,法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刑法、经济法、经济刑法的理论研究、实务操作与法学教学实践。尤其是有关公司、企业、金融、税收、海关等领域的经济行为的理论与实践。     邹平学:法学教授,武汉大学法学与行政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宪政与人权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应飞虎:法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第五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获得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李  扬: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专著、译著11部,在《法学研究》等国家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并承担或者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     魏秀玲:法学教授,先后在《中外法学》、《政法论坛》、《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等国内外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多篇,获多项省市优秀科研成果奖。 四.课程设置:         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基本理论、WTO法律制度;宪法基本理论、行政法基本理论、国际 人权法、港澳基本法;经济法基本理论、竞争法、财税法、金融法; 刑法总论、刑法分论、刑法思想史、刑事诉讼法学; 民法学专题、商法学专业、房地产法专题、债法学专题;法律思想史、比较法学专题、中国法理学前沿问题、西方法哲学、中国法律史专题、外国法律史专题; 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刑事政策研究、物证技术;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法原理、社会保障法原理、劳动仲裁与诉讼、劳动法案例研究、社会保险法。 五.教学资源: 建立稳定实习联系单位28家,其中10家已签订了长期实习基地协议。学院拥有可容纳30人的电子信息阅览室。建有300多平方米的法庭科学实验中心,仪器设备总值417万元;学院还有设备齐全并可容纳350人的模拟法庭等教学设施。 六.培养特色:培养目标明确,注重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毕业生可以在工作岗位担任重要职务。10最具代表性的毕业生: 1. 方永梅:2005年毕业,宝安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 2. 钟澄,2008年毕业,深圳市房地产评估发展中心法律主管, 3. 黄海,2008年毕业,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深圳分所合伙人, 4. 王晓轩,2009年毕业,中共汕头市委办公室副科长, 5. 段礼乐,2010年毕业,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后, 6. 肖裕佳,2010年毕业,深圳大学监察室, 7. 陈俊峰,2010年毕业,深圳市盐田区检察院, 8. 张宝峰,2010年毕业,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检察院 9. 孙成,2010年毕业,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10. 胡义品,2012年毕业,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法律部。 七.就业情况: 毕业生的一般去向: 1.各级政府的政法部门,如纪委、政法委、司法局等; 2.各级人民法院、各级人民检察院、; 3. 律师事务所、公司、企业法务工作; 4. 公安系统、监狱系统; 5.各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 6.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 2013年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6.2%,5个代表性的学生就业单位: 1. 彭运朋: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 2. 张亚鑫:上海松江区检察院, 3. 夏经坤:北京银行深圳分行, 4. 段哲敏,美国爱默里大学博士研究生, 5. 李敏,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八.以往生源情况: 2013年法学专业计划招生58人,网报人数328,实际参加考试人数239,硕招单位人数47,211高校录取人数为4。 九.对报考者的要求: 热爱、关心国家法制建设,希望毕业后从事法学研究或法律实践部门工作的法学本科毕业生,欢迎推免生,欢迎具有博士授权和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报考。
  • 深圳大学公共管理系 时间:2016-07-09 点击:559
    深圳大学考研网为您提供: 深圳大学于1987年建立行政学系,1993年更名为公共行政系,1997年院系调整成为管理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更名为行政管理系,2003年最终定名为公共管理系。1998年获得行政管理硕士学位点,是全校第二批硕士点,也是管理学院最早的硕士点。2011年获得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MPA)。行政管理学科是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   公共管理系是一个多元生存、崇尚责任、追寻共识、富有传统、视学生为生命的共同体。师生关系永远是共同体的脊梁。公共管理系的教师是共同体中最重要的社群,是一支教授和受过博士教育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发表高质量专业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包括译著)30余部,承担过并有信心持续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等重要科研项目。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管理背景知识:从伦理学到统计学,从政治学到管理学,从社会学到组织行为,从组织理论到个体选择;有能力为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沐浴改革之风成长的青年学子是共同体极为重要的社群,更是共同体的活力所在。作为学生,他们是一群胸怀理想、激情洋溢的学术高徒,已经成为并还将成为学术界的新生力量;作为公民和贡献者,他们是一群心系梦想,勇于担当的创新能手,已经是并将继续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公共管理系以培养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为目标,坚持学科与专业并重,强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的集成,探索并走出了一条小、精、高的特色之路。
考研资料购买流程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 9:00—23:00
深圳大学考研网由在校研究生团队运营,网站列出的资料真题等均有货,货真价实,因为要上课,学长/学姐有时忙,请尽量自助下单、在线付款,次日发货。
有考研相关问题的同学们可以点击“QQ在线咨询”联系研究生学长/学姐哦!
QQ号:2854987376


微信二维码

我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 1.考研资料、真题、笔记等
  • 2.考研免费答疑
  • 3.考研一对一辅导
  • 4.考研暑期集训营

  • [关于我们] [订购指南] [常见问题]
  • 学校招生问题请直接致电各院系,本站只提供相关资料、真题、一对一辅导等产品和服务。
  • 资料最后更新时间:2023-06-01

  • 资料购买流程
    • 1、进入[考研资料]查找资料;
    • 2、选中您所需资料,点击[加入购物车];
    • 3、填写姓名电话地址等信息;
    • 4、填写完信息后[确认下单],并付款;
    • 5、次日发货.【订单查询】
    支付宝合作伙伴 互联网协会认证